月度归档:2008 年2月

IIS 应用程序池访问站点自动关闭解决

访问站点。会导致应用程序池自动关闭,而出现Service Unavailable的提示。在允许和禁止一些WEB服务扩展时会提示MMC有错误。

解决过程:
        开始时以为是IIS的问题。重装N次后,问题依然。看事件日志,提示如下:
事件类型: 警告
事件来源: W3SVC
事件种类: 无
事件 ID: 1009
日期:   2007-7-11
事件:   14:57:47
用户:   N/A
计算机: GHITR-61969D77E
描述:
为应用程序池 事件类型: 错误
事件来源: DCOM
事件种类: 无
事件 ID: 10016
日期:   2007-7-11
事件:   14:57:47
用户:   NT AUTHORITYNETWORK SERVICE
计算机: GHITR-61969D77E
描述:
应用程序-特定 权限设置未将 COM 服务器应用程序(CLSID 为
{A9E69610-B80D-11D0-B9B9-00A0C922E750}
)的 本地 激活 权限授予用户 NT AUTHORITYNETWORK SERVICE SID (S-1-5-20)。可以使用组件服务管理工具修改此安全权限。

有关更多信息,请参阅在 http://go.microsoft.com/fwlink/events.asp 的帮助和支持中心。

主要有用的信息是记信CLSID: {A9E69610-B80D-11D0-B9B9-00A0C922E750},打开注册表,搜索这个项,在这个项中一个名为LocalService的值为IISADMIN,看来就是这个组件的权限不够。然后打开管理工具—组件服务,在组件服务–计算机–我的电脑–DCOM 配置– ADMIN Service上点右键属性,在安全标签中的启动和激活栏的编辑按钮,加上NETWORK SERVICE 用户,给上本地启动和本地激活权限,然后重启IIS,OK,问题解决!

我确实碰到这个问题,网上找了资料,找到了这篇文章,安装解决方法之后就好了,确实不错的文章,转到自己的博客上来了。

和讯博客加入GOOGLE广告,等其他广告的方法

   细心的朋友当然知道和讯博客有自定义HTML功能,当然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喜欢DIY代码的朋友,可以使你的博客与众不同,当然这个功能还可以使你的博客插入其他的广告代码,比如GOOGLE的广告代码,还有其他联盟的比如 阿里妈妈的。等等,只要将代码复制进去就可以了。。。。

还有其他的HTML 特效等都可以使用。

网易博客登陆、登陆163.com的博客

     网易博客的地址为 http://blog.163.com/  直接登陆就可以,还可以通过首页登陆,可以先注册网易通行证,再开通博客。
一般网易的帐户要三个月登陆一次,不然会停掉要激活,像网易相册也一样,如果三个月不登陆,将要停掉,如果6个月不登陆要删除相册

谢霆锋携亲子做亲子鉴定结果

今天中午2月8日12:50香港消息
      谢霆锋今早携爱儿Lucas在维多利亚玛丽医院做的DNA亲子鉴定结果已经泄露!结果表明Lucas与谢霆锋DNA相似度仅为0.03%,千真万确!张柏芝黑面当众带走Lucas并一言不发.
      谢贤及拉鸪神极度激动,手指张柏芝身影大骂破鞋,谢霆锋则是接近崩溃已经送入玛丽医院ICU急救。
      有好事者指出,LUCAS与现今艳照门事件男主角的父亲陈×民面貌相似,本次艳照门事件之后谢家心生疑窦故火速在玛丽英皇医院做了本次DNA速检。
      当然,不排除本次DNA检测DNA源受到污染的可能,英皇医院人士表示将对DNA样本再次取样以复查检测结果

这些都不知道真假了,是网上在传的资料,还有现在娱乐届的八卦新闻是多的不得了,更何况是这件事情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知道,看过,笑说 就好。

俞越关于德清的有关题词、贺赠联

网上收集不知是否全面。

  俞樾(1821-1907.2.5),字荫甫,号曲园,光绪元年(1875年)后自号曲园老人。浙江省县城东门外乌牛山麓南埭圩村(今城关乡金星村)人。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9岁能文,16岁入县学,24岁中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授编修,历官国史馆协修,提督河南学政。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辛勤笔耕,卓有成就。清末学者,国学大师,三大名儒之一。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幼有夙慧,九岁即戏为书。清·咸丰二年(1852年)翰林院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二月主考。提督河南省学政时,遭御史曹泽(登庸)弹劾其命割裂经义,遂被免职而归。咸丰八年(1858年)38岁时为避兵燹,遂侨居江苏省苏州饮马桥。与陈失、宋翔凤相交,潜心学术,专治经学。咸丰十年(1860年)返德清,后展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春抵天津。同治四年(1865年)春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同治六年(1867年)冬任杭州诂访经精舍主讲。其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讲学。同治七年(1868年)起主讲浙江杭州诂经精舍31年。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语文现象。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屋旁余地成曲尺形,叠石凿池,栽种花木,题名曲园。此后往返于苏杭之间。作为清末的大学问家,其影响遍及海外,海内外学子纷纷负笈来学,著名的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等均出自其门墙。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乃俞樾之曾孙,从小生活在俞樾身边,深得老人钟爱。并常在春在堂新自为曾孙授课,总是要求俞平伯在职所读的书上盖上一枚“拼命著书”的印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年老辞去诂经精舍讲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亦长于联语,强调其教化作用,所作笔记,搜罗甚丰,包含有学术史、文学史的资料。改编石玉菎《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等。楹联著述颇多,联语旷达,为一代大家。所作联语有史料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病卒,享年86岁。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一生著述宏富,撰有《群经评议》、《古书疑义举例》、《诸子评议》等,著有《春在堂楹联录存》、《春秋人地名对》、《精选楹联新编》《改良楹联维新》、《曲园楹联录》《绎山碑集字联》、《校官碑集字联》、《曹全碑集字联》、《鲁峻碑集字联》、《樊敏碑集字联》、《纪泰山铭集字联》、《金刚经集字联》等250卷,总称《春在堂全书》。

。。。。。。。。。。。。。。。。。。。。。。。。。。。。。。。。。。。。。。。。。。。。。。。。

野渡傍溪山,会有才人题驷马;
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迹访骖鸾。
——题浙江省德清四仙桥
  四仙桥,在德清悬城城东,由俞樾募捐而建。

曾读柳州文,治迹分明于此信;
幸叨枌社荫,灵踪飘忽至今疑。
——题浙江省德清县柳侯祠
  作者自注:柳侯乃唐柳子厚叔父,曾为德清令,《柳集》所谓“德清君”是也。同治十年,余泊舟城中,有客来见。余适不在舟,未之见,从者问其姓如,云姓柳。而吾邑固无柳姓,时江子平孝廉、蔡瑜卿茂才在余苏寓,皆邑人也。闻之诧曰:“岂柳侯乎?”事详《春在堂随笔》及《右仙台馆笔记》。临上质旁,实深寅畏,敬题此联,惟神鉴之。

借丝竹传山水佳音,里社歌谣新乐府;
与父老话升平盛世,岁时伏腊古临溪。
——题浙江省德清县乌山社庙社戏戏台
  作者自注:乌山即德清山。余故居南埭在山之阳,余即社中人也。社庙戏台成,父老属题此联。

耕而食,凿而饮,相伟中古遗风,尚留村社;
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祺。
——题浙江省德清乌山土地庙
  作者自注:余旧居德清乌山之阳,距所居里许有土谷祠。父老相传曰尧皇土地,不知何义。然长兴有尧市山一统志云,尧时洪水,民避难于此成市,则吾邑有尧时迹亦无怪也。岁在癸酉,庙重修落成为题此联。

一方水利攸关,读敏达遗碑,岂止通津便舟楫;
百岁风流未沫,近陶邻故里,应教比户盛弦歌。
——题浙江省德清县雷甸镇白云桥(1)
  作者自注:亦名云塘桥,未知建自何年,雍正间重建,李敏达有碑。今又重建,为题桥柱。嘉庆四年进士陈斌,字陶邻,有《白云文集》,时称白云先生,即其地人也。

天目山两乳双来,凤舞龙飞,到此始成大结果;
云塘桥百年重建,虹腰雁齿,于今再焕旧规模。
——题浙江省德清县雷甸镇白云桥(2)

十载两旌门,节与烈并达九天,壶史修二贤合传;
一堂双筑里,娣及姒并堪千古,家风振八咏清声。
——题浙江省德清县沈氏节烈坊(柱楹)
  作者自注:德清县学生沈寅恭妻周氏,夫亡守节,以节妇旌;副贡生沈寅禾妻马氏,徇夫而死,以烈妇旌。二妇乃娣姒也,合建一坊,余题其柱。

天目苕溪诸胜,龙飞凤舞而来,毓育英才宜此地;
承圣明方虎之遗,经求文章相望,续修旧业在群贤。
——题浙江省德清县清溪书院讲堂

所提,据我所知,那山、那苗、那桥、那堂都还在

我关于德清俞氏的一点点记忆,寻根问源

    可以说德清姓俞的当然不只是我们这里一个地方,本来也没有关注,只是前几天在上网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个中华俞氏宗亲网,突然来了想探寻本族根源的兴趣。但是都是前几代的事情了,应该最寻到清末时期。但是对于我一个年轻人来说,现在除了网络其他基本没什么地方可以去,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真是少之又少。但是对于中国以往而来,寻根问族是老一辈,也是这一辈的一种思想,一种根源。当成长到一定时间的时候当然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自己的宗族是怎么样的。但是现在文化的冲击,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流动化非常之快,对于很多寻祖真是有点艰难。
    对于我家而言,从我祖父,曾祖父,也只能从曾祖父了,那是爸还知道的,早前面就不知道了。我爷爷也去世好多年了,那时候我都还才几岁。我知道的也都只能是听我爸说的。具体也只是个大概,很多也是我爸听说的,说 我家祖先由永康迁至德清,永康哪里就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了解永康是有很多信俞的。当时好像也是为了风水,也为了那里居住的条件,说 几个挑担的来了,德清的东门城外的南埭圩,前面是大河(现运输船只还往来不断),后面是山 也就是乌牛山(看过有些资料以前称为乌巾山)。现在我家还居住那里,可以说现在信俞的也就没几户了。
    之后我听说好像是是我家祖是系五房,就是第五个儿子下来,还说是和 俞曲园 俞平伯 他同一房里面,具体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同系五房的 我们这里还有几乎,但是上面的祖祖代代叫什么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我祖父叫 俞啊庆,我曾祖父 我也没记忆,我爸说叫 俞德林,再上面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我爷爷在的话 可能还清楚些,去世之后东西也都遗失掉了。
    还有,现在南埭圩后面的石桥 还在,听说是 俞曲园 当时初资建筑的,名为 四仙桥,桥柱两侧有阳文石刻隶书楹联各一,两侧:“双桨泛轻舫,绿水潆洄南北埭;一条横略勺,青豯安稳往来人。”东侧:“野渡傍溪山,会有才人题驷马;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迹访骖鸾。”桥中石梁上刻有“四仙桥,光绪庚子三月里人俞樾题。”小时候在那里游泳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那两侧的对联。
   记得我爸还说,原来俞氏 这里有个祠堂,因为在以前 清末到解放的时候一直是大姓,由于有几位名人在,每年过年姓俞的人都会去祠堂聚一聚,而每人还是小孩,记不清了,能领到几个大洋还是什么的。祠堂位置在现今丁家桥过来一点点的位置。原来有上面的资助所以祠堂办的还有点气势。后来说是毁于火灾。至于什么宗谱等,其他资料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们这里的几乎姓俞的都没有听说流传下来,至于追寻前代就更加艰难了,年老的都已经去世,宗谱不知在哪。。。等等就都不知道了。
   还有我爸,我叔叔,主要原来我爷爷也俞平伯有通信,这里的事情还有说说,当我爸出生的时候有信过去,有取名 过来,我爸叫:俞东升(我爸以前还用过这个名字),我叫 俞丙良,还有我叔叔,我叔叔的儿子 都有取名过来,具体叫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了。
   还有杭州有个俞楼,现今还有保存,这个俞楼的相关建造等可以有关资料找到,我听我爸说,我爷爷还是我们这里的谁,原来早些的时候经常有去探望,好像那里原来还留有人在,现在也都好久好久没去了,主要是前代去世了,后代也不是很熟悉了。
 

这里写下,我一些关于我们家俞氏的事情,以后可以拿出来看看,其他具体的我也就不是很清楚了。我只能知道这么一点点,关于前面几代是什么关系,根本无法可寻,可能其他有些地方还流有资料,比如俞平伯家等,可能有前些代的相关。但是只从我爷爷去世之后就失去联系了,好像很早几年的时候他们也有来这里过,也有来我老家坐过。这些有些资料上可以找到。

俞平伯介绍

俞平伯(1900~1990),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浙江德清人。1900年1月8日生。原名俞铭衡。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40年代后期,参加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五四"时期俞平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的成员。他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有诗集《冬夜》(1922)、《西还》(1924)、《忆》(1925)等,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他的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抒发对故乡山光水色的眷恋和对亲人挚友的思念,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闲愁情调。他很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达新意,融旧诗的音节入白话。写景抒情,清新婉曲,形式自由多样,但有时又过于自由松散。从20年代后期起俞平伯更多写作散文。他的散文受周作人的影响。结集有《燕知草》(1928)、《杂拌儿》(1928)、《杂拌儿之二》(1933)、《燕郊集》(1936)等。他喜欢"逢人说梦"(《燕知草》自序),追求一种浑然之感。他的抒情写景小品,多写杭州风物,古趣盎然,往往表现出一种朦胧落寞的情怀,缺乏蓬勃生机和时代气息。文笔含蓄委婉,有时又失之繁缛、晦涩。作者知识渊博,讲究趣味,有些虽是考据、序跋之作,也能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娓娓而谈,饶有风致。他的新诗未能完全摆脱旧诗的束缚,他的散文也有意追随明人小品。传统文学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红楼梦辩》(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1954年曾引起广泛的批评和讨论。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尚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等著作。
  俞平伯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俞平伯(1900—1990年),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出生书香门第。1915年入北平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师、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五四”时他就开始创作新诗,后对《红楼梦》有深入研究。20年代就出版《红楼梦辨》一书。同时对词学也有创见,写有《读词偶得》。抗战期间,他留在北平沦陷区,婉拒伪北京大学教职。解放后,俞平伯任北大教授,后转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俞平伯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五十年代末,选注《唐宋词选》。“文革”开始后,再次受到批判,1969年11月,俞平伯下放到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1971年,回到北京。“文革”后他重又从事红学研究,出版专著数种。毛泽东称其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评点俞平伯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

  ……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2页—353页,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俞平伯小传

  1900年1月8日,俞平伯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世家。平伯是他的字,原名叫铭衡。俞平伯出生时,其母梦有僧登门化缘,意是高僧转世,故给他起乳名僧宝。俞平伯祖籍是浙江省德清县。德清县俞氏自清末以来就是大姓,近代著名的士林人物俞樾、俞陛云就是俞平伯的先人。

  俞樾是俞平伯的曾祖父,字荫甫,他在苏州造了个园宅叫曲园,故号曲园。他30岁中进
士,后入翰林院为编修,35岁任河南学政。一次,他的上司曹登康把22名考生条子交给他,请他录取,俞樾却把这些条子投于火中,及发榜,22人无一录取。曹登康恨极了,上奏称俞樾出试题割裂圣贤语句,皇上大怒,马上给了他革职的处分。俞樾就这样丢了官回到家中,从此著书、讲学,终其一生。俞樾丢官后,携家南归,先应聘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又应聘主讲于上海求志书院。他在苏州所造园宅“曲园”内,筑了个书斋,曾国藩因俞樾诗中有“花落春仍在”之句,曾为之题名为“春在堂”。他的书都是在这春在堂里完成的。从1868年起,俞樾又应浙江之聘来杭州主讲于诂经精舍,达31年之久,直到1899年他79岁时才辞去讲席。这诂经精舍是他的前辈、著名的汉学家阮元所创设,亦是江南很有名的书院。在这里,俞樾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不乏很有成就的人,例如,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学生。俞樾不仅为国内文坛和学术界所推崇,而且声及重洋,名扬海外。

  俞陛云是俞平伯的父亲,俞樾之孙,字阶青,号乐静居士。因其父俞祖仁有病,故俞陛云出生后即跟随他的祖父母生活,由祖父亲自教育。光绪十年(1884年)俞陛云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俞陛云在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进士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钦命俞陛云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于俞陛云不独长于经史,还以科贸见长,便由江苏巡抚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民国元年(1912年),俞陛云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由此全家移居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因此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蜀?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词集有《乐静词》,叶遐庵编的《箧中词》,收有他的词作四首。

  俞平伯的母亲是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通诗文。俞平伯出生时,曾祖父俞樾已80岁高龄了,他对这数代单传的曾孙疼爱逾常。俞平伯3岁时,虽然还不会写字,但喜欢用笔涂抹。俞老先生非常高兴,于是每天他就亲自用红朱笔写“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让他的曾孙用墨笔描红。老人有诗纪之,诗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俞平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1915年他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同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1917年俞平伯17岁,家中为他办了婚事。新娘许宝驯,21岁,是平伯母亲许之仙的侄女,字长环(后改为莹环),晚年号耐圃,杭州人,能作诗、绘画,并善书法,还能弹琴、谱曲。结婚后夫妻感情深厚,无论欢乐与艰辛,一生相濡以沫。

  俞平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正值新

德清俞氏

  世居德清东门外南埭的乌山俞氏一族,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文柄传承,学术绵亘,传为文苑佳话。俞樾(曲园),为道光进士,朴学大师,门生有章太炎、崔适等。著有《春在堂全集》。曲园孙俞陛云为清末探花。曾孙俞平伯,当代著名文学家。因对《红楼梦》的独到研究,被誉为一代红学大师。

德清东门外南埭的乌山 就是我家那边。。。。世代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