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介绍

俞平伯(1900~1990),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浙江德清人。1900年1月8日生。原名俞铭衡。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40年代后期,参加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五四"时期俞平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的成员。他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有诗集《冬夜》(1922)、《西还》(1924)、《忆》(1925)等,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他的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抒发对故乡山光水色的眷恋和对亲人挚友的思念,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闲愁情调。他很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达新意,融旧诗的音节入白话。写景抒情,清新婉曲,形式自由多样,但有时又过于自由松散。从20年代后期起俞平伯更多写作散文。他的散文受周作人的影响。结集有《燕知草》(1928)、《杂拌儿》(1928)、《杂拌儿之二》(1933)、《燕郊集》(1936)等。他喜欢"逢人说梦"(《燕知草》自序),追求一种浑然之感。他的抒情写景小品,多写杭州风物,古趣盎然,往往表现出一种朦胧落寞的情怀,缺乏蓬勃生机和时代气息。文笔含蓄委婉,有时又失之繁缛、晦涩。作者知识渊博,讲究趣味,有些虽是考据、序跋之作,也能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娓娓而谈,饶有风致。他的新诗未能完全摆脱旧诗的束缚,他的散文也有意追随明人小品。传统文学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红楼梦辩》(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1954年曾引起广泛的批评和讨论。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尚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等著作。
  俞平伯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俞平伯(1900—1990年),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出生书香门第。1915年入北平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师、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五四”时他就开始创作新诗,后对《红楼梦》有深入研究。20年代就出版《红楼梦辨》一书。同时对词学也有创见,写有《读词偶得》。抗战期间,他留在北平沦陷区,婉拒伪北京大学教职。解放后,俞平伯任北大教授,后转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俞平伯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五十年代末,选注《唐宋词选》。“文革”开始后,再次受到批判,1969年11月,俞平伯下放到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1971年,回到北京。“文革”后他重又从事红学研究,出版专著数种。毛泽东称其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评点俞平伯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

  ……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2页—353页,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俞平伯小传

  1900年1月8日,俞平伯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世家。平伯是他的字,原名叫铭衡。俞平伯出生时,其母梦有僧登门化缘,意是高僧转世,故给他起乳名僧宝。俞平伯祖籍是浙江省德清县。德清县俞氏自清末以来就是大姓,近代著名的士林人物俞樾、俞陛云就是俞平伯的先人。

  俞樾是俞平伯的曾祖父,字荫甫,他在苏州造了个园宅叫曲园,故号曲园。他30岁中进
士,后入翰林院为编修,35岁任河南学政。一次,他的上司曹登康把22名考生条子交给他,请他录取,俞樾却把这些条子投于火中,及发榜,22人无一录取。曹登康恨极了,上奏称俞樾出试题割裂圣贤语句,皇上大怒,马上给了他革职的处分。俞樾就这样丢了官回到家中,从此著书、讲学,终其一生。俞樾丢官后,携家南归,先应聘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又应聘主讲于上海求志书院。他在苏州所造园宅“曲园”内,筑了个书斋,曾国藩因俞樾诗中有“花落春仍在”之句,曾为之题名为“春在堂”。他的书都是在这春在堂里完成的。从1868年起,俞樾又应浙江之聘来杭州主讲于诂经精舍,达31年之久,直到1899年他79岁时才辞去讲席。这诂经精舍是他的前辈、著名的汉学家阮元所创设,亦是江南很有名的书院。在这里,俞樾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不乏很有成就的人,例如,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学生。俞樾不仅为国内文坛和学术界所推崇,而且声及重洋,名扬海外。

  俞陛云是俞平伯的父亲,俞樾之孙,字阶青,号乐静居士。因其父俞祖仁有病,故俞陛云出生后即跟随他的祖父母生活,由祖父亲自教育。光绪十年(1884年)俞陛云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俞陛云在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进士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钦命俞陛云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于俞陛云不独长于经史,还以科贸见长,便由江苏巡抚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民国元年(1912年),俞陛云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由此全家移居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因此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蜀?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词集有《乐静词》,叶遐庵编的《箧中词》,收有他的词作四首。

  俞平伯的母亲是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通诗文。俞平伯出生时,曾祖父俞樾已80岁高龄了,他对这数代单传的曾孙疼爱逾常。俞平伯3岁时,虽然还不会写字,但喜欢用笔涂抹。俞老先生非常高兴,于是每天他就亲自用红朱笔写“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让他的曾孙用墨笔描红。老人有诗纪之,诗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俞平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1915年他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同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1917年俞平伯17岁,家中为他办了婚事。新娘许宝驯,21岁,是平伯母亲许之仙的侄女,字长环(后改为莹环),晚年号耐圃,杭州人,能作诗、绘画,并善书法,还能弹琴、谱曲。结婚后夫妻感情深厚,无论欢乐与艰辛,一生相濡以沫。

  俞平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正值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ick to changeSecurity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