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快讯:26日9时32分,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怎么是黑白的哦?、。。。。
新华网快讯:26日9时32分,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怎么是黑白的哦?、。。。。
截至昨天16时30分,嫦娥一号已绕月飞行216圈。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今天上午将公布,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科学探测工作全面开始。
据相关专家透露,即将公布的月球照片仍然是月球的局部照片,三维照片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和一般的二维照片不一样的是,三维照片能直观让人感受到这种凹凸的高差。”这位专家透露说,完成整个月球的三维照片仍需一段时日。
国防科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天上午央视将对照片公布仪式进行现场直播。
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火箭搭载升空
中国要变的强大拉。。
昨天上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定于今天18时05分发射。届时,中央电视台将直播这一盛况。目前,“嫦娥一号”已完成最后检查测试,进入燃料加注发射阶段。从今天6时开始,将一直向“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加注燃料,补充添加到点火前4分钟。
万事俱备 目标“零窗口”
据介绍,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嫦娥一号”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于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进入发射场,先后完成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从测试厂房转到发射塔架后,又进行了各系统间的联合测试,并进行了多次状态总检查。
据悉,为加大“嫦娥一号”卫星入轨成功率,此次发射提出了“零窗口”的发射目标,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段内,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
只欠点火 1400秒定成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程静介绍,今天6时开始,将一直向火箭加注燃料,补充添加到点火前4分钟。上午10时起,加注低温液态燃料液氧;1个半小时后,开始加注液氢。
据介绍,低温加注要求非常高。程序相当危险,一粒米大小的液氢掉在地上产生的热量足以造成爆炸。无关人员须远离发射塔架。所有燃料加注完成后,火箭加上“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重是260多吨,其中燃料重量是40多吨,火箭设计的推力是300吨。
点火前15分钟,最后一批10多人塔架勤务人员将步行离开火箭,分别前往两处躲避,一是距离发射塔架60米的山洞,一是直线距离200米外曾用过的地下指挥所。这批人不能离发射架太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在最短时间赶回现场,以控制和解决问题。
据称,火箭直线上升8-11秒后,便开始向东南方向变向。飞行120秒后,火箭一、二级分离,飞行200秒后,火箭二、三级分离,同时抛开裹在卫星外面的整流罩。飞行1400秒后,星箭分离。此时,地面仪器接收到卫星的各项参数正常,表示火箭发射成功。
月球巨大温差是一大挑战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裴照宇透露,目前“嫦娥一号”存在5大难点:首先是时区覆盖问题。全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占5个时区,即使派出“远望号”探测船,仍有很多时区不能覆盖,卫星进入这些时区后的远程监测是一大难点;其次,月球早晚温差达到300℃,“嫦娥一号”能否适应是又一难点;第三,在卫星绕行月球的1年里将会遇到两次日食,在日食时段内,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因无法接触到阳光而停止工作,转由蓄电池供电,蓄电池能否在极端温差下顺利输出电能尚存未知数;第四,此次数据传输长度达到38万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数据能否顺利传输也是难点;第五,应用我国新研制的技术去探测未知领域,这对我国空间技术是一个挑战。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介绍,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3个方面: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单点失效;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火箭和卫星构成威胁;三是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可能还存在对某些月球环境因素了解得不足,因而存在风险。
(综合新华社、羊晚、新京、信时)
http://news.qq.com/a/20071024/000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