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2 年6月

俞氏

俞氏世传出于黄帝之臣俞鲋,遐者难言之矣。以余考之,俞氏实为姬姓,出于郑穆公之子俞弥。俞弥之后为俞氏,其别为喻氏,俞喻一姓。《晋书·张重华传》之俞归,《隋书·经籍志》作喻归,是其证也。余作《俞楼杂纂》,有《说俞》一卷,详言之矣。魏、晋以前俞氏非无闻人,而世系莫考。天下之俞皆出于山东,所谓“江南无二俞”也。唐时有讳庄者,居山东之青州青社里,实为吾俞氏之鼻祖,传十八世而至吾德清之始迁祖希贤公,家世务农,既无宗祠,又无谱谍,希贤公以下莫得而详焉。去年有新昌俞氏以谱见示,希贤公以上乃祖可叙述。今年又有崧城俞氏以谱求序。余考其世系,自始祖讳庄者以下皆与新昌同,而谱所载至十三世讳俑者而止,其下以派别不复载。自俑以下至希贤公尚有五世不见于谱。然与吾德清俞氏同祖则固可信也。嗟乎,以一父母之子,而支分派别,遂至旷若途人。然则家可以无谱乎?谱可以不修乎?崧城者晋袁崧所筑垒也,今属绍兴上虞县,其有俞氏则自第十五世之讳夔字良甫者始,盖自第六世讳稠者,官睦州刺史,避黄巢乱居剡,是为吾俞氏南迁之始;第十三世讳仕者,始徙上虞之百官;至讳夔者又由百官而徙崧城,俞氏遂为望族。以世系准之,其讳仕者与吾派之讳俑者行辈相当,其讳夔者则尚长于吾希贤公二辈矣。当时支派未远,希贤公与其十八世之讳松年、椿年诸公犹兄弟行,安知不书问往来、冠娶相告乎?吾得以途人视之乎?崧城俞氏之谱创始于前明,至国朝顺治间续修于天赤嗣祺二公,又续于叔祥、友金二公。自道光二十年赤文公增修之后,六十年来莫之编辑,于是有东生、郁斋、谔廷诸君聚而谋曰是不可缓,遍告族人,设局采访,期以必成,而乞余一言为之先马。嗟乎,余方自愧家世寒微,谱谍缺如,有籍谈数典忘祖之惧,恶足序此谱哉。惟念吾高祖明远公有丈夫子六,其第六子吾曾祖也,明远公极爱之曰:“此儿之后必兴吾宗。”乃迟至二百年之后,始稍稍有闻于世。感祖德之深远,惜吾之德薄不足以承之。今崧城俞氏积厚流光,远出衰宗之上,此谱也成,人人缅怀遗泽,景仰先型,争自磨励,以自显荣,崧城俞氏之兴未有艾矣,吾以此谱卜之也。
光绪二十五年仲冬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原任河南全省学政体 
第十三世木仲公后裔德清俞樾谨撰

俞姓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用电脑通过IPHONE 发送短信

首先机子必须越狱,通过Cydia搜索 wifisms,下载并安装。

会一起安装,activaor或者 quickdo

然后打开activaor或者 quickdo等软件的设置界面,
              给sbsettings设置一个专用的手势,然后通过手势启动sbsettings,会见到 wifisms,这个图标,点击打开状态,然后通过浏览器,访问你的WIFI下面的IP地址,端口号8080

比如 http://192.168.0.119:8080/   注意 不支持ie核心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