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杂文杂载
Dell™ Latitude™ D410 用户指南
处理器 | |
---|---|
处理器类型 | Intel® Pentium® M |
一级高速缓存 | 32 KB 指令高速缓存和 32 KB 回写式数据高速缓存 |
二级高速缓存 | 2 MB |
外部总线频率 | 533 MHz |
系统信息 | |
---|---|
系统芯片组 | Intel 82915GM、82801FBM |
处理器端数据总线宽度 | 64 位 |
DRAM 总线宽度 | DDR2 单通道 400 MHz/533 MHz(独立的 64 位内存数据通道) |
处理器地址总线宽度 | 32 位 |
快擦写 EPROM | 2 MB |
图形总线 | 集成 |
PCI 总线 | 32 位 |
PC 卡 | |
---|---|
CardBus 控制器 | Texas Instruments PCI 6515 CardBus 控制器(通过 CardBus 插槽中的适配器支持 USB Express 卡) |
PC 卡连接器 | 一个(支持一个 I 类或 II 类 PC 卡) |
支持的智能卡 | 3.3 V 和 5 V |
PC 卡连接器大小 | 68 针 |
数据宽度(最大) | PCMCIA 16 位 CardBus 32 位 |
内存 | |
---|---|
内存模块连接器 | 两个用户可抽换 SODIMM 插槽 |
内存模块容量 | 256 MB、512 MB 和 1 GB |
内存类型 | 400 MHz 或 533 MHz DDR2 SDRAM SODIMM |
最小内存 | 256 MB |
最大内存 | 2 GB |
端口和连接器 | |
---|---|
音频 | 麦克风连接器、立体声耳机连接器 |
红外线 | 传感器,与 IrDA 标准 1.1(快速红外线)和 IrDA 标准 1.0(低速红外线)兼容 |
小型 PCI | IIIA 类小型 PCI 卡插槽 |
调制解调器 | RJ-11 端口 |
网络适配器 | RJ-45 端口 |
USB | 两个 4 针 USB 2.0 兼容连接器(包括 D/Bay 连接器)和一个加电的 USB 连接器 |
视频 | 15 孔连接器 |
通信 | |
---|---|
调制解调器: | |
类型 | v.92 56K MDC(可选) |
控制器 | 软调制解调器 |
接口 | 内部 AC’97 总线 |
网络适配器 | 10/100/1000 以太网 LAN(位于系统板上) |
无线 | 内部小型 PCI Wi-Fi(802.11b、802.11b/g 或 802.11a/b/g)和 Bluetooth® 无线技术(可选) |
音频 | |
---|---|
音频类型 | AC’97(软音频) |
音频控制器 | Sigmatel 9751 |
立体声转换 | 18 位(模拟 – 数字)20 位(数字 – 模拟) |
接口: | |
内部 | AC’97 |
外部 | 麦克风输入连接器、立体声耳机连接器 |
扬声器 | 一个 8 欧姆、1 W 扬声器 |
音量控制 | 键盘快捷键、程序菜单、静音按钮和音量增大/减小按钮 |
键盘 | |
---|---|
按键数 | 87(美国和加拿大);88(欧洲);91(日本) |
布局 | QWERTY/AZERTY/Kanji |
触摸板 | |
---|---|
X/Y 轴分辨率(图形表模式) | 240 cpi |
尺寸: | |
宽度 | 64.88 mm(2.55 英寸)传感器有效区域 |
高度 | 48.88 mm(1.92 英寸)矩形 |
定点杆 | |
---|---|
X/Y 轴分辨率(图形表模式) | 100 gf 时为 250 点/秒 |
尺寸 | 高出周围键帽 0.5 mm |
物理规格 | |
---|---|
高度 | 31.9 mm(1.3 英寸) |
宽度 | 278.0 mm(11.1 英寸) |
厚度 | 238.0 mm(9.5 英寸) |
注:根据配置和制造的不同,计算机的重量会有所不同。 | |
重量 | 1.7 kg (3.8 lb) |
IDE、SATA与SATA II的优缺点
现在的技术发展实在太快,很多人还没弄清SATA到底有什么好,SATA II又来了。在传统的IDE、潮流的SATA与前卫的SATA II硬盘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几种不同的硬盘各自价格等方面又是怎么样?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了解新标准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原有的技术。长期以来,硬盘技术的进步,都着重于传输速度和容量两个方面。基本上认识电脑以来,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这种延用已久的接口技术,有好些方面都显得过时而需要改进了:
大家都知道,数据线太粗,安装不方便,严重影响机箱内空气流通,不利于机箱散热,是传统IDE接口即Ultra ATA硬盘的至命缺点。不过,IDE硬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从盘相互影响
普遍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有两个IDE接口,每个接口可以挂两个IDE设备。但同一个接口的两个设备是共用带宽的,对速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把硬盘和光驱分开两条IDE线连接到主板上
这样,IDE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虽然一块主板可以连接4个设备,但事实上只要超过两个,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问题是,同一条线上两个设备要严格按主/从设置才能正常运行。象图中这种西数WD400 JB,主硬盘还有两种不同设置,一条IDE线只接这块硬盘的时候按右边的设置,带从盘的时候则要按中间的设置方式。据亲身经验,如果没带从盘而按中间的方式设了,会出现五花八门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可以启动,有时报告找不到硬盘,有时启动过程中报告硬盘错误之类——每次启动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
不支持热拔插
并行ATA在支持设备热插拔方面能力有限,这一点对服务器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器通常采用RAID的方式,任何一块硬盘坏了都可以热拔插更换,而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服务器任何情况下都正常开着。具有热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纤通道占据了企业级应用的几乎全部市场,并行ATA空有价格优势而不能获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热拔插。
不够完善的错误检验技术
Ultra DMA引入了基于CRC的数据包出错检测,该技术是ATA-3标准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并行ATA标准提供命令和状态包的出错检测。尽管命令和状态包出错的范围和几率都小,但它们出错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过时的5伏电压
处理器核心从几个方面要求向低电压过渡。较低电压允许更快的信号陡变,这对提高速度、降低热耗至关重要。现在的CPU核心电压基本上都小于2伏,为保持与系统主板上其它芯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电压分离出来,5伏电压成为过时的标准。虽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标准为并行ATA设备指定的直流电压供应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于4伏,所以要使用过时的5伏电压。
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并行总线特性的限制,带宽容易受到限制,经过多次升级,目前最高传输率也只是133M字节/秒。
SATA比IDE优越在哪些地方?
SATA不再使用过时的并行总线接口,转用串行总线,整个风格完全改变。
SATA与原来的IDE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最明显的就是数据线从80 pin变成了7 pin,而且IDE线的长度不能超过0.4米,而SATA线可以长达1米,安装更方便,利于机箱散热。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优点:
一对一连接,没有主从盘的烦恼
每个设备都直接与主板相连,独享150M字节/秒带宽,设备间的速度不会互相影响。
支持热拔插
热拔插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可能作用不大,但对于服务器却是至关重要。事实上,SATA在低端服务器应用上取得的成功,远比在普通家庭应用中的影响力大。
数据传输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错误检查的能力,除了对CRC对数据检错之外,还会对命令和状态包进行检错,因此和并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体精确度,使串行ATA在企业RAID和外部存储应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电压信号
SATA的信号电压最高只有0.5伏,低电压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新平台强调3.3伏的电源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速度的提高。
带宽升级潜力大
SATA不依赖于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刚推出的这一代SATA内置1500MHz时钟,可以达到150M字节/秒的接口带宽。由于不再依赖系统总线频率,每一代SATA升级带宽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字节/秒,再下一代可以达到600M字节/秒
SATA仍然存在的几点不足
在国内,现在买IDE的人恐怕比买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诸多先进性总体上对个人电脑用户意义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义的反而是适应了入门级企业应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板使用SATA硬盘,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需要用到软盘,就象SCSI硬盘那样,增添了用户的麻烦。
另外,国内用户的电脑配置相对落后,很多人都是旧电脑升级大容量硬盘,稍老点的主板还不支持SATA硬盘。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于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门级服务器的用户。但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单线程的机械底盘
SATA毕竟只是ATA,它的机械底盘是为8×5线程设计的,而SCSI的机械底盘是24×7多线程设计,能更好地满足服务器多任务的需要。所以SATA虽然在单任务的测试中不比SCSI差,但面对大数据吞吐量的服务器,还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对多任务数据读取,硬盘磁头频繁地来回摆动,使硬盘过热是SATA最大的问题。
形同虚设的热拔插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RAID硬盘阵列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必须知道具体哪一块硬盘坏了,热拔插更换才有意义。SATA硬盘虽然可以热拔插,但SATA组成的阵列在某块硬盘损坏的时候,不能象SCSI、FC和SAS那样,具有SAF-TE机制用指示灯显示,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热拔插替换的时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盘,就容易使数据出错。所以在实际应用中,SATA的热拔插功能有点形同虚设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对于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机械底盘不同,不适应服务器应用程序大量非线性的读取请求。所以SATA硬盘用来做视频下载服务器还不错,用在网上交易平台则力不从心。
SATA 1.0控制器的传输速度效率不高,虽然标称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实上最快的SATA硬盘速度也只有60MB/s。
整个解决方案价格不
虽然SATA硬盘相对于SCSI硬盘来说很便宜,但整个的SATA方案并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个接口只能连接一个硬盘,8个硬盘组成的阵列需要8个接口,把每个接口300多元的花费算进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与准SATA II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是太清楚SATA与Ultra ATA相比有什么区别与好处,这也难怪。因为连Intel刚推出SATA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为个人用户而改进的方案,结果会在入门级服务器和工作站等企业应用的前前景更为广大——也正因为这样,2004年才专门成立了SATA IO(SATA国际组织)。
前面那么多介绍,是结合现实情况与SATA官方白皮书整理的,从中已经可以发现,说到SATA优缺点,更多的是从企业应用而不是个人与家庭应用的角度考虑的。
现在经常听到“NCQ硬盘”和“SATA II硬盘”这两个名词,它们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产品:
第一阶段是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储设备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连、数据分散/集中这四项新特性。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出上作进一步改进,加入了双宿主主动式故障替换、与多个硬盘高效连接、3.0Gb(即300MB/s)接口带宽等特性。
“NCQ硬盘”的改进:不仅仅是NCQ这么简单
由于SATA II的第一阶段几项改进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术对个人用户意义比较大,所以也只有这一项技术比较多人了解。其实SATA II第一阶段加入的技术包括如下几项: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么是NCQ呢?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种技术,只是最近才应用于SATA硬盘。
传统台式机硬盘都用线性形式处理请求,这种方式潜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须对硬盘物理结构有个基本了解。硬盘里面是圆盘状的,很象CD光盘。每一个圆盘由许多同心圆划分为一条条磁道,磁道又分出扇区。每个圆盘由一个或多个磁头负责读取。如果数据分布在同一磁道,寻找数据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道之间移动则消耗很多时间。假设要读取三块数据,其中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一块在圆盘最里面的磁道上,还有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传统的硬盘,会依次先读取圆盘最外面的数据,然后读取最里面的数据,最后再回头读取最外面的数据。这样一来,磁头移来移动消耗的寻道时间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头移动减到最少,寻道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编排指令,不让磁头从外移到内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圆盘内圈之前就读取外圈的两块数据。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CPU的速度对硬盘性能影响微乎其微,但NCQ技术则可以明显改善硬盘性能,特别是对前面提到的SATA多线程性能差、容易磁头频繁来回摆动、硬盘容易过热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机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热拔插技术,由于阵列中有一块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而形同虚设。SATA II第一阶段即拥有NCQ技术的SATA硬盘,加入了机架管理技术,正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背板互连(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于数据发送的导线数量很小,因而出现了为外部RAID使用而部署的底板。
该底板是一块物理线路板,通常集成到机架的后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过刻在线路板上的导线连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个设备接头。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与主机的接口可以按任意一种协议来设计,可以是SCSI、光纤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设备咬住接头并紧密结合。
当然,受到FR4材质信号衰减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设备接头之间蚀刻线路的最大长度必须限制在18英寸以内。虽然这种限制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机架的设计,而事实上,标准机架为19英寸宽,因此,在一个1U到3U的机架内,为SATA而蚀刻的最大导线长度足以从一个位置适中的中心控制器连接到所有设备接头。
SATA II不等于300MB/s
首先,是接口带宽从原来的150MB/s扩展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与300MB/s划等号,因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阶段的NCQ等技术,以及更多的其它技术:
其次,SATA II可以通过Port Multiplier,让每一个SATA接口可以连接4-8个硬盘,即主板有4个SATA接口,可以连接最多32个硬盘。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技术,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过Port Selector接口选择器,让两台主机同时接一个硬盘。这样,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另一台备用机可以接管尚为完好的硬盘阵列和数据,这就确保服务器不管在某块硬盘损坏,或是某坏CPU之类的其它配件损坏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
结语:给个人电脑用户的特别提示
最后,相信大家对IDE、SATA、NCQ、SATA II已经有了比较整体的认识。或许很多关于服务器方面的技术还不太明白,其实这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获得这样一个概念:SATA、SATA II的改进,大多数不是为个人电脑用户而设的。
SATA对个人电脑用户真正有意义的地方,也就是让机箱散热更加良好。但与此同时,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SATA II,在获得这样一个好处的同时,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会比较麻烦——需要插入SATA的驱动软盘。所以IDE用户千万别以为SATA更先进,改用更先进的SATA硬盘会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使用支持NCQ技术的硬盘,对喜欢同时运行很多个程序的用户可能会有速度上的改进,而且由于磁头比较少来回摆动,硬盘会比较长寿,温度也会比较低。但前面没有提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必须主板和硬盘都支持NCQ技术才起作用。
至于SATA II,唯一对个人电脑用户有意义的就是300MB/s的带宽——当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过千万别指望带宽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就可以获得接近于SATA两倍的速度,因为目前硬盘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限制,而不在于接口带宽,接口带宽的增加对个人用户带来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样,SATA II的好处——支持NCQ和300MB/s的带宽,必须要主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板上使用SATA II硬盘,就连“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会有。
总体来说,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对一般个人电脑用户的意义不是非常大,它们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应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价存储解决方案——当然如果几种硬盘的价格相差很小的话,尽可能选最先进的SATA II是没错的。如果担心新技术会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继续选择SATA I硬盘甚至是IDE硬盘,也是相当不错的方案。
君子兰室内净化空气的效果
1.君子兰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功能
大家知道,水、碳、氮、氧的自然循环,是形成良好生活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万分之三,氧气的含量为21%,保持这种衡定比例,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3、1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臭味”的要求,规定要控制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CO2的日平均标准值为0、1%。但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一公斤,吸收氧气零点七五公斤;别严重的是,大气汚染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大大超过了上述标准。植物、常绿植物、君子兰起到了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空气污染、减少放射性物质和细菌、降低噪声、保持生态平衡、进行环境保护的很好作用。
君子兰为什么能够净化空气呢?这是由其植株体的组织构造和生理机能决定的。君子兰植株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在每个细胞里都有一个微电池。据有关专家测定,君子兰每个细胞内外都存在着70-80毫伏的电位差。君子兰的这种组织在阳光的作用下,叶肉细胞内的微电池,能打出高能电子来,然后进行光合磷酸化反应。这就是叶绿素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氧气。
物的作用,即植物的光合作用。
君子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养分来合成有机物质(如氨基酸、酰胺等),但对其整个生理活动来说,还是不够的,它必须利用阳光、温度、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这对君子兰的生长发育和美化居室,净化室内空气,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君子兰具有吸收尘埃的功能
城镇空气中有一些悬浮的固体或气体微粒,如工业粉尘`烧煤的烟尘和裸露土面的扬尘等,有的还夹带一 些微生物。它们会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或变态反应,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近年来环保部门还测得在空气中含有一些致癌物质,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君子兰株体,特别是宽大肥厚的叶片,有很多的气孔和绒毛,能分泌出大量的粘液,经过空气流通,能吸收大量的粉尘、灰尘和有害气体,对室内空气起到过滤的作用,减少室内空间的含尘量,使空气洁净。因而君子兰被人们誉为理想的“吸收机”和“除尘器”。
当你置身于一盆盆君子兰艳丽的花丛中,你会感到空气新鲜,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奥秘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君子兰能净化空气,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能杀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伽蓝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凤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间净化空气。
在家居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攀援植物,让它们顺墙或顺架攀附,形成一个绿色的凉棚,能够有效地减少阳光辐射,大大降低室内温度。
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松、精神愉快,有利于睡眠,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解决时光网没法访问的方法
打开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文件夹,选hosts文件,右键菜单打开方式,选记事本打开,在末尾填上如下字句:
59.151.32.20 www.mtime.com
59.151.32.41 my.mtime.com
59.151.32.16 i.mtime.com
59.151.32.72 group.mtime.com
203.110.168.225 img2.mtime.com
59.151.32.32 theater.mtime.com
静脉注射 挂盐水的危害【转】
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挂盐水在医学上叫“吊瓶”,我们老家习惯上叫“挂盐水”。这次去老家,刚好碰上妈妈有点感冒症状,弟媳妇他们非常孝顺,很着急,要拉妈妈到医院当即去挂盐水。只是我有点无动于衷,我看妈妈的初症完全不需要去挂盐水的,以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给妈妈煎一碗生姜红糖,趁热要她喝下去,然后要她平躺在床上,出点汗,再休息不要去打扰她。第二天要她多喝60度左右的白开水,喝多了就一次次的排尿,这等于说是把病菌排走了。这个药方还真是灵光。既省钱又没有付作用。但这次妈妈在媳妇的劝说下,表情告诉我她很想去医院吊瓶,我当然也劝她快去吧。事实上象妈妈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数对吊瓶特别怀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以为这种液体进入体内会变成一种营养剂滋润着自己。特别是在吊瓶时的那种神情告诉你,此时他们就象个婴儿一样那么娇贵,见到医生象个小学生一样听老师的话。这时作为子女一定要抽时间多陪在他们身边,多问问她现在的感觉,她会觉得你真孝顺。比你平时给她零化钱要幸福N倍。
小时候刚分田到户时,家长们更辛苦了。村里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收割前去卫生院挂几瓶盐水,说是营养品,也许是心理作用,或许是营养品真起了作用,这个夏收夏种季节他们真是完成得很出色。呵呵
今天的新语新词解释一下什么叫“吊瓶族”。人所共知,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能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打针您可别变成“吊瓶族”。什么叫“吊瓶族”呢?《新民晚报》解释说,就是那些本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报道提示说,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不愿意吃药片,稍微有些感冒发烧就要吊瓶。但是,这种选择其实是个冒险。因为吊水直接接触血液,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体对于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和药物发应,将致死或者致残。因此医生建议说,不要迷信吊瓶,还是要遵遗嘱,实事求是地用药打针。
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是不是得了这些常规小病就需要打吊瓶呢?某卫生所的贺医生说:“从当前的环境状态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方面讲,感冒后静脉补充液体和抗生素的治疗方式不但起效快、作用直接,而且能在防治病毒的同时补充营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工作状态,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有必要的。”
但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吊瓶族”,这些医生们认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因为口服给药药效缓慢,如果病人确实病情危重,希望药物能在短时间发挥作用,如救治休克、大出血、脱水、中毒性疾病、药物过敏、昏迷、严重感染、脏器衰竭等疾病,需将大量药物注入血管,这时适宜打“吊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常规小病能打针治愈的就不要输液;能吃药解决的,就不要打针。
国外的医学界也一直认为:医生在选择用药途径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从国外进修归来的检验师宋先生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医院都不肯接诊感冒咳嗽、中暑晕眩这类常规病症,最多给病人开几片药,更多的医生会建议患者通过自然疗法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现在的国内“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药吸收快、疗效高,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许多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极不符合安全用药的科学观。
现在很多人打吊瓶的时候,都会大量使用对付各种病毒的抗生素,这无疑会对“吊瓶族”的耐药性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虎皮鹦鹉公母鉴别图【转】
虎皮鹦鹉分辨公母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鼻部的蜡膜颜色,不同性别、年龄的雌雄虎皮蜡膜颜色是不一样的。下面以贴图的形式来给大家讲解!
成年并发情的母鸟,鼻蜡膜呈现褐色,并且蜡膜不平坦,很皱,有时候甚至会翘起一块角质层。
虎皮鹦鹉的雌雄分辨
公母分辨虎皮幼鸟公母分辨方法 :
公鸟:蜡膜全部呈现桃红色
母鸟:鼻孔周围呈现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龄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蜡膜颜色为桃红色或蓝色
母鸟:鼻孔周围为蓝色 外边是比较淡的蓝色
虎皮成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蓝色 有的蜡膜是桃红色
母鸟:根据不同品种 有的蜡膜是白色 有的蜡膜皱皱巴巴 呈现茶褐色(那表示母鸟处于发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