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通论

俞氏宗流(二)
暨阳次坞俞氏

暨阳俞氏尊姬纲为先祖。因为姬纲的后代以封地为姓,春秋时已经姓于,宗源在河南沁阳万镇邘台村。据《浦江于氏家谱》有自河内迁江陵的记载。传至唐末于肖卿时遇五季之乱。

五季之乱,指唐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在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全国一片混乱,,战争不休。国家的分裂,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

公元903年,一日浦江县荆花园中之紫荆花突然枯萎,小一公于肖卿恐遭奸臣所害,“乱世,宗族易分,以冀遗种”,连夜写《分荆堂》,一式三份,分于三子。长子孟仁
(三一公),姓于字德性,迁至萧山十一都路下院路上,大坞荆花园。次子仲仁,改姓余,字德声,迁至龙游冷水定居。三子季仁,改姓俞,字德音,迁至越治(今浙江绍兴)。分为于、余、俞三姓,子孙千百万世,须拿出《分荆堂》记,才能认亲兄弟。

但长子因兄弟分离,甚感孤独,就迁到诸暨次坞镇,占籍诸暨。为何由于改姓为俞?据《暨阳俞氏宗谱》记载:九世孙贵三公任工部侍郎时,南宋孝仁帝(1168-1189),敕封其家室是尚称“于泾之家”但是到了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敕封性中公家室时,已改成“典赐宝俞姓中之室”,也就是到了俞姓中时已改为俞姓了。时间应在1428年前。

另一种说法,据《暨阳次峰宗谱》(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编撰)记载:“因明天顺复辟,石亨、徐有贞杀忠肃后,仇于氏在朝者,于是次坞一派逐与越治同姓俞氏”。是指兵部尚书于谦遇害,怕株连九族,合族改姓为俞。

还有一种说法,反映在《三一公略迹》:“今易为俞者,因于氏显仕途者,多以忠直忤当路,子孙虑奸党倾害,故讳言三三公裔,以俞姓为族,爰追易及乎公也亦宜”。和上面的说法雷同,但有点委婉,不敢直言。

于谦在1398年出生于钱塘太平里(今杭州河坊街)。于谦下面还有一弟叫于泰。他的父亲和祖父,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但是他的曾祖父于九思在元朝担任过杭州府和绍兴府的总管(元制,最高长官),官至湖广宣慰司都元帅。但对于谦的籍贯有三种讲法,一种说他是祖籍是在蓟邱(今在北京附近)。另一种说他祖籍是河南考城(今民权县)。第三种说法于九思就是钱塘人。从于氏分布的情况来看,次坞于氏是离钱塘最近、最大的于氏。要受牵连,也是可能的。

这两种情况导致改姓可能都存在,但都缺乏佐证,而且两种矛盾的说法都反映在次坞俞氏的谱籍资料中,对次坞俞氏来讲,产生了一个世纪难题,何时、何因由“于”改为“俞”呢?

次坞俞氏虽然是与越治俞季仁的后代同姓俞氏,它们的世递谱系,并没有改变,所以他的开宗时间应在公元903年分荆时。到目前为止,已传递了四十世。

次坞俞氏的宗派派系简单而清晰,分为四府君西派;五府君东派。下面再分八大支派。在次坞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带动、协调、指导下,俞氏八大支派下各宗,都续修了家谱,重修家谱的覆盖面达90%。他们以《次坞俞氏》为主线,各宗分头对接,下谱必须对应上谱,避免了缪误和差错,

最值得次坞俞氏骄傲的是,中共顶级创始人俞秀松是他们的二十八世祖。目前次坞俞氏有人丁五万多口,成扇状向诸暨、萧山、富阳的一百五十多个村镇分布,一直延续到杭州、上海等地。其中还有俞氏最大的单姓村-溪埭村

明派鄞州俞氏

原在河北省河间郡,东晋末年(317-322),时任征西大将军的俞纵,跟随晋元帝来到新安。传宗接代到了俞昱,由新安迁到杭州。其子三人,分别居住在杭州、越州和湖州。唐睦州刺史俞稠的第三子俞玗(862-934)的后代。俞玗嗣裔一支是俞鼎,宋朝咸平年间(988-1003)他任官一方,由吴兴的蠡山(今德清)迁至鄞县,定居在今俞家。俞鼎应是鄞州俞氏的始祖。公元988-1003年,应是开宗的年份。

他的后裔分居象山、梅墟等地。俞鼎的孙子,镇江府金坛县主簿,三世俞褒迁到梅墟俞家,后裔分居镇海俞万和东吴俞家。他的后裔又分居象山、梅墟等地。俞鼎的孙子,镇江府金坛县主簿三世俞褒迁到梅墟俞家,后裔分居镇海俞万和东吴俞家。俞山寿携其弟俞山静迁到塘岙(今东钱湖镇俞塘村),世称大嵩公。

到了明朝,俞鼎的一支后裔俞勤又从梅墟俞家迁到东吴镇,后裔有迁居到杭州的。俞姓在明朝的迁移较活跃:俞山寿偕弟俞山静自洋山岙迁到韩岭俞家塘岙,世称大嵩公。俞积功偕弟俞积德自俞家塘迁居白岩头村;俞继杠自梅岭俞家山迁居下宅俞家;山东濮州知州俞文宸自台州迁居姜山张俞,后裔迁居到定海六横、紫薇岙及鄞州横溪,清光绪进士俞廷熙是他的后裔。

自俞鼎开始定居鄞州起,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越时千余载,俞氏族中名人辈出,计中进士18名,举人17名。《甬上望族表》列俞氏第三代世祖俞伟为一望,久享“桂林十代人间少”之美誉。今俞家人每遇婚娶吉庆,必书“河间枝叶千年载,桂院诗书百里香”之名对,以示对先祖的缅怀。

在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倭寇侵犯沿海,鄞县首当其冲,屡遭烽烟之苦,
不得已由俞承岐率领本门族人,迁往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石塘乡(淮安楚州区石塘镇)。嘉靖四十四(1565)年,承岐公又由石塘迁桃园县之崇河乡,(今泗阳县县城)生三子俞思聪、俞思恭、俞思敬。堂号为:古琴堂
后裔分衍至江苏淮安、泗阳、六合、南京、扬州、河南南阳、新疆阿克苏、北京、安徽来安县等地

目前鄞州约有俞姓16000人,横溪镇俞姓人数最多,约有2200人。鄞州共有21个村以俞为第一姓,俞姓百人以上的村有31个,前五名依次为:东钱湖俞塘村、姜山俞家埭村、古林俞家村、东吴南村和横溪中街村。

仙居俞氏

仙居俞氏,一向未被世人关注,但其分布之广,绝不亚于五峰俞氏。其开宗始祖俞元,字承道,号屏山,原籍金陵,是宋真宗(997-1021)时的兵部侍郎俞标的孙子。宋熙宁间(1068-1078)授台州总领,定居仙居西乡九郎溪。俞元的远祖俞中,早在南北朝陈武帝(557-559)时任广州刺史、大理寺少卿,俞中后裔有一支迁往金陵。俞中是比江陵俞文俊更早到达岭南的俞氏先人。公元1068-1078年应是仙居俞氏的开宗时间。仙居俞氏尊俞纵为第一世祖。

俞元生二子,长子俞柄、次子俞权。后俞权回金陵。俞柄文武兼优才。徽宗时以武功袭总领,职升授元帅镇守台温,为第二世祖。

  俞权生三子,次子名俞锜,在父亲麾下参赞军机。南宋时授处州团练副使。后隐居于缙云三溪。几世后派衍丁繁,蔚成一村。因姓称为上俞村。嗣后有分支下溪、东俞、前店各村。至第七世俞延,迁回田头。其子俞樟再迁永康花坞。仙居三世祖俞锜为永康上俞俞氏始祖。

俞柄第三子俞镜,号天锡,志向高卓,学识渊博,被授婺州教授。秩满返里,途经永康,玩游山水,于城东见“两山拱秀,鸿浮碧渚,荻满苍洲”。因名其地鸿洲头。嗣以丁繁派衍,成为大族,又改村名为俞溪头。三世俞天锡为俞溪头俞氏始祖。

  俞柄长子俞鹿,生二子,长子俞果,次子俞滨。俞滨于绍兴年间(1131)迁居缙云方溪。三世俞滨为缙云方溪俞氏始祖。

俞果生俞文、俞经、俞宛、俞容四子。俞经在绍熙年间((1190-1195)迁居武义俞园。四世俞经为武义俞园俞氏始祖。

俞容于嘉定年间(1208-1225)、,闻朱熹讲学婺东石洞书院,遂亲往拜谒。一日游泰里的石潭,以其境幽雅可爱,求橼筑屋,安家之久,繁衍为巨族。四世俞容为石潭俞氏始祖。

  俞果第三子俞宛生俞安、俞康二子,俞康于南宋宝庆间(1225-1228)迁处州(今丽水)。四世俞康为丽水俞氏始祖。

俞安生二子,其二子俞纳的次子名俞应凤,于南宋度宗咸淳(1265)间迁至金华之浦口镇。六世俞应凤应为浦口俞氏始祖。

三子孙俞泽则迁至永康之县市。长子俞应麒之子俞谆于度宗咸淳间(1265年)迁至十三都之沙湾。七世俞谆为沙湾俞氏始祖

俞安长子俞约生一子俞应龙,恬隐修行,名高乡曲,首先编纂《俞氏家乘示法》。俞应龙生四子,其第三子俞澄于元成宗大德间(1297-1308)迁居温州之大樟树下。七世俞澄应为温州俞氏始祖

其二子俞淳次子俞炜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后)迁居永康公山脚。俞淳曾孙俞有宝则迁至永康之青山口。十世俞有宝为永康青山口俞氏始祖

  俞应龙长子俞荣曾孙十世俞钱,于明洪武间(1368年后)迁宁海俞宅。玄孙十一世俞谦,于明建文年间(1399年后)迁至天台马湖定居。

仙居俞氏自宋熙宁迄今经历元、明、清以至民国九百余年,目前已传世三十七世,甚至更多。仙居俞氏远迁扩散很少,往北最远迁移到宁海、天台。仙居俞氏是分布在浙中、浙南地区。即现在的金华、仙居、永康、丽水、缙云、武义、温州、义乌、龙游等地。覆盖了半个浙江。目前仅永康俞氏就有两万余人。重要历史资料有《仙居俞氏支派分衍纪要》。仙居俞氏的谱系由于返来复迁,造成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局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lick to changeSecurity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