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神话

蒙毅将军

简介
  与兄蒙恬同是秦始皇时期的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的哥哥蒙恬做了将军,深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史记》
  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又赦免了他。从此与蒙毅结下怨仇。始皇巡游会稽,中途驾崩,封锁消息。李斯、赵高、胡亥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宠幸。赵高趁机捏造罪名,日夜毁谤蒙氏,终于把蒙氏兄弟处死。
  成龙2005年的影片《》中借用蒙毅将军之名,当指其人。
[编辑本段]《史记》中对蒙毅的记载:
  蒙恬弟毅。蒙毅像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赵高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鬬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电视剧《神话》中的蒙毅(胡歌饰)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另一种说法,以上所谓史料乃是秦后受蒙家恩惠的人杜撰的。蒙毅更多的是虚构的一个人物,并没有在正史出现过,现在大多的画像还有头像都是后人缅怀蒙氏家族而增加和捏造的,史书并没有任何关于蒙毅的记载,如官至上卿的话。应该有各种事迹或者业绩的记载。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王学孟 译注

【说明】在这篇传记中,主要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始皇兼并天下后,他又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又赦免了他。从此结下怨仇。始皇巡游会稽,中途驾崩,封锁消息。李斯、赵高、胡亥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宠幸。赵高趁机捏造罪名,日夜毁谤蒙氏,终于把蒙氏兄弟处死。
全文均以概括简练的笔法,客观地记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使蒙氏的忠与赵高的谗佞奸诈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忠之所以忠,奸之所以奸,就更加突出、鲜明了,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蒙恬自杀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把自己的罪归咎于挖绝地脉、受到上天应有的惩罚。后来有些史家指责太史公记载“失辞”,是“演说报应”,宣扬迷信。其实赞语末“何乃罪地脉哉”一句,是可以说明太史公并不迷信。这是把蒙恬不愿直接指陈杀害自己的罪魁祸首、有意转换说法,做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解释,表现蒙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含蓄、委婉、不露声色的表现手法。这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史记》其它篇章中不乏佐证。作者有意为之,是借以揭露统治者残害功臣的罪行,而不是有意地宣扬迷信。
本传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伤未瘳的情况下,修筑长城、驰道“阿道兴功”,而不顾百姓疾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下来就被阉割而成为宦者的,他的母亲也以犯法而被处以刑罚,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贱。秦王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赵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导胡亥决断讼案。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官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始皇打算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就派蒙恬为他开路,从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然而,这条通道没能完成。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转回祷告山川神灵。没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怨恨他们。
蒙毅祈祷山川神灵后返回来,赵高趁机表示替胡亥尽忠献策,想要铲除蒙氏兄弟,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选贤用能,册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劝阻说:‘不可以。’如果他知道您贤明有才能而长久拖延不让册立,那么,就是既不忠实而又盅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杀死他。”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来。在此以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子婴进言规劝说:“我听说过去赵王迁杀死他的贤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颜聚,燕王喜暗地里采用荆轲的计谋而背弃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这三位国君,都是各自因为改变旧规丧失了他们的国家而大祸殃及他们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子就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我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可以用来保全国君。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那是对内使大臣们不能相互信任而对外使战士们涣散斗志啊,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
胡亥听不进子婴的规劝。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你反复地考虑吧!”蒙毅回答说:“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崇尚的;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给予评定为‘缪’的称号。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对他们的非议,认为他们的国君不贤明。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认真地考虑!”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听不进蒙毅的申诉,就把他杀了。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周公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①。恬大父蒙骜②,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③。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④。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⑤,与王剪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①先:祖先。②大父:祖父。③作置:设置。④书狱:指在审理案件时做记录工作,犹现在审理案件时的书记员工作。书,写,记载。这里是做记录的意思。狱,官司,诉讼。典文学:指负责管理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等项工作。这种工作实际是文书工作。典,主管,执掌。文学,文献典籍。联系“书狱”,这里的“文学”显然不是泛指,应该是指与法律、刑狱有关的文件和材料。⑤裨将军:副将,偏将。裨,辅助。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戌狄 ②,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③,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④。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⑤。暴师于外十余年⑥,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⑦。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⑧。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⑨,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①拜:授予官职。②戎狄:泛指我国西部、北部少数民族。③用:以。制:设立。险塞:犹“要塞”,形势险要的设防要地。④延袤(mào,冒):绵延不断。袤,长,长度。⑤逶蛇(yi,夷):即“逶迤”。弯曲而延续不断的样子。⑥暴(pù,铺)师:指军队遭受风雨日晒。暴同“曝”。日晒。⑦振:通“震”。震动、威慑。⑧贤之:认为蒙氏贤良。⑨参乘:陪乘的人。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①。赵高昆弟数人②,皆生隐宫③,其母被刑僇④,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⑤,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⑥。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⑦。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⑧。毅不敢阿法⑨,当高罪死⑩,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①诸赵:指赵氏王族的各支派。疏远属:远房的亲族。②昆弟:同母兄弟。③隐宫:即宫刑。因受宫刑而被阉割的人需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伤,所以称隐宫。《索隐》引刘氏云:“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集解》引徐广曰:“为宦者”。④刑僇(lù,陆):即“刑戮”,犯法受刑罚或处死。僇,通“戮”。⑤强力:指办事能力强。⑥举:提拔。⑦喻:教、教习。决狱:审理、判决狱讼。⑧法治:依法审理。⑨阿(ē,婀)法:不按法律办理。阿,这里有歪曲、违背的意思。⑩当:依法判处。敦:勉,尽力。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①,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山堙谷②,千八百里。道未就③。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④,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⑤,未反⑥。

①道:路经,经由。②:同“堑”。挖掘。堙:填,堵塞。③未就:没有完工。就,完成。④并(bàng,棒):依傍,沿着。⑤祷山川:祭祀山川之神,祈求保佑。祷,向神灵祝告祈福。⑥反:同“返”,返回。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①,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②,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③,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④,更置⑤。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⑥。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⑦,怨之。

①雅:平素,一向。幸:宠爱。②贼心:杀害人的恶毒之心。③阴谋:暗中策划。④属吏:交给主管官吏处理。⑤更置:易换,代替。⑥这一句《史记会注考证》引方苞曰:“‘胡亥’二字衍。”舍人:任有职务的门客。⑦用事:当权、执政。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①,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②,则是不忠而惑主也③。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⑤,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⑥,举劾之⑦。

①先帝:指始皇。②俞:通“愈”。越,更加。③惑:迷惑、蛊惑。④系:拘禁。⑤丧:丧车,灵柩。⑥求:搜罗,寻求。⑦举劾:列举罪过而弹劾之。劾,揭发罪状。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①,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②,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③。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④。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⑤,独智者不可以存君⑥。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⑦,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①秦派王翦攻赵,赵遣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利用郭开“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使赵葱、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详见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荆轲以献秦王仇人樊於期人头和燕地督亢地图的名义刺杀秦王政事。按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派蔡泽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泽事燕三年后,燕太丹质于秦,以明燕不欺秦。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太子丹自秦逃归,并着手准备刺杀秦王。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荆轲辞太子丹入秦谋刺秦王(详见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这里不说燕太子丹“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盖燕王喜是当时燕国的国君。阴,暗地里。倍,通“背”。背弃。秦之约,指燕与秦互不相欺之约。③这一句是指前221年,秦伐齐,齐王建听信国相后胜的意见,向秦国投降。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故世忠臣,指前代忠臣。④变古:改革陈规、归制。殃及:遭受祸害。殃,祸害。⑤轻虑:草率地考虑问题。⑥独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⑦节行:节操、品行。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①,令蒙毅曰:“先生欲立太子而卿难之②。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③!”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④,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⑤,为羞累先主之名⑥,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⑦;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⑧,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⑨,故立号曰“缪”⑩。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⒀。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⒁。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①乘:乘坐。传: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②难:责怪,非难。③图:考虑。④顺幸:遂顺心意、获得宠幸。没世:死,一直到死。⑤饰词:粉饰言辞。⑥羞累:以牵连先主的名誉为羞耻。⑦贵:推崇,崇尚。⑧杀三良:以三位良臣为秦穆公殉葬而死。见卷五《秦本纪》。三良,指子车奄息、仲行、针虎。⑨罪百里奚:百里奚原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捉住他的楚人那里赎回来并“授之国政”的(见卷五《秦本纪》),其获罪为秦穆公所杀事,不见于史而《风俗通·皇霸篇》有载。⑩立号曰“缪”:谥号叫“缪”。“缪”作为谥号,有二音二义。一是音、义均同“穆”,为美谥;二是音、义均同“缪”,为恶谥,有缪误的意思。蒙毅认为是恶谥。因攻邯郸事,白起与秦王意见不合,被赐死。(详见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太子少傅费无忌以无宠于太子,常谗恶太子,后又诬陷太子谋反,楚平王召太子太傅伍奢责问,伍奢劝平王不要听信谗言而疏远骨肉之亲。费无忌又进谗言,谓不杀伍奢父子终为国患,平王遂杀伍奢及其子伍尚。详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⒀吴王夫差与伍子胥政见不合,太宰嚭日夜在吴王面前谗言蛊惑,伍子胥被赐死。详见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⒁籍:通“藉”,狼藉。引申为名声很坏。一说“记其恶于“史籍”。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①,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②。”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③。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④,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⑤,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⑦,公旦自揃其爪以沉于河⑧,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⑨。有罪殃,旦受其不祥⑩。’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⒀。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⒁。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⒂,内陵之道也⒃。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⒄,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⒅,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⒆,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⒇,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21):“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22),城万余里(23),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①君:古代对男子敬称。②法及:按法律牵连到,株连。③功信:功劳,忠信。④倍畔:即背叛。倍,通“背”。畔,通“叛”。⑤义:此指君臣大义。⑥襁褓:包裹婴儿的小被。⑦殆:危险。⑧揃(jiǎn,剪):剪下,剪断。爪:手足的指甲。⑨执事:指掌管国家大事。⑩不祥:罪殃。记府:收藏文书史册的地方。大事:此指叛乱。⒀周公旦奔楚事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载有此事,而先秦典籍则无此记载。⒁《周书》即《逸周书》,旧题《汲冢周书》。必参而伍之:一定要参错互交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⒂孽臣:作孽、谋乱之臣。暗指赵高。⒃内陵:内部自相残害。陵,欺侮,侵犯。⒄桀杀关龙逢:桀是夏末暴君,作酒池糟丘,通夜饮酒,关龙逢劝谏不听,被杀。《庄子·人世间》、《荀子·解薮》、《吕氏春秋·必已》、《韩诗外传》均及其事。⒅纣杀王子比干:殷纣王荒淫暴虐,比干屡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见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⒆咎:罪责。⒇诏:皇帝的命令文告。(21)喟然:叹息的样子。太息:叹息。(22)属:连接。(23)城:护城壕沟。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①,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②,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③,务修众庶之和④,而阿意兴功⑤,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⑥?

①亭障:边塞堡垒。②痍伤:创伤。未瘳:尚未痊愈。③存孤:慰问孤弱。④务修众庶之和: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⑤阿意:迎合君主心意。阿:曲从,迎合。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哪里是因为断绝地脉的罪过啊。

什么是中和节、中和节的来历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在唐代确立的节日,后来不复存在。但民间仍以二月朔为节,那就是太阳的生日。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星君诞辰,太阳星君即太阳神,与月亮神太阴星君相对,亦称炎火帝君。人们出於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祭祀太阳星君。这种习俗源于上古,当时曾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国家典礼。祭祀太阳星君一般用太阳糕,也叫“太阳鸡糕”,因为俗传太阳中有雄鸡(或说乌鸦)。清代祭太阳习俗特别盛行,太阳糕也成为一种节物。

  旧北京供太阳时,家家户户在院子里设香案,挂太阳星君神像,供太阳糕三五个,遥向东方日出处膜拜。也有持斋诵《太阳经》的。日转西时,将太阳糕等供品撤下,分给小孩吃,又把春节门首五彩挂钱揭下来与神马儿一起烧掉,叫“太阳钱粮”。除一般的祭拜之外,各地还建有太阳宫、太阳殿,二月初一前后开放几天,“修崇醮事”。

后面找来的介绍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一) 太阳神?
太阳神,又称日神。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内蒙古阴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兴起后,多称祭祀太阳星君、日神。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关于太阳的传说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传说最早时有十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才变成一个太阳。又传说太阳是一个男子,月亮是一个女子。从汉代画像石上看,太阳中居住三足乌,后来把太阳神人格化了,变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于是有太阳神、太阴神之分。传说他们分居于日宫、月宫之中,主宰天下大事。这些传说虽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创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们的实际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有了温暖,可以种植庄稼,入夜和阴天太阳又消失了。诸如此类变化,使人们产生联想,最后创造出太阳神。至于太阳中的玉鸡传说,可能是把日出与鸡鸣联系起来,认为太阳和鸡是伴侣,一旦鸡鸣,太阳升起,人们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阳时,要供奉太阳糕,这种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阳和乌鸦图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鸡。民间也以吃太阳糕为美食。
? (二) 土地神诞?
中和节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为居多。?
传说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当时还无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块为之,后来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龙,后为土地神。土地神原为女性,故曰地母,后来又有男女两性,称土公、土母,土地爷、土地奶奶,还有了土地庙。民间流行的“土地娶妇”,也是一种社祭之礼。在《水浒传》中说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协助起义军征战的情形,说明土地神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江苏、安徽有盛大的土地会,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时,有的地方还敬谷神。吉林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位妇女叫谷慧,生孩子时期只有高粱米充饥,因此而亡。后来在她的坟堆上,长出两株谷子,她托梦让丈夫种谷子,才有了谷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谷神。
(三)祭神农?
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而常把春分视为社日,其间供奉土地神、五谷神。吃社饭、喝社酒,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时共食的遗风。在祭土地神的前后,历代朝廷都祭神农,皇帝还要亲自举行躬耕仪式。所谓神农,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后土的,后土为社稷,又称田神。过去各个大城市均建有神农庙,以京都为最。因为祭祀神农时,皇帝要亲自祭祀,举行躬耕仪式,以便倡导农业生产,所以北京的先农坛规模甚大。祭祀神农时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龙王祈求降雨。
(四)龙抬头?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在此之际,人们引龙回。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中和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颇有影响。侗族也称二月二为龙抬头,节日期间以户为单位,请亲友,在野外会餐,企盼丰年。不过侗族称接龙为接牛,即犀牛,认为犀牛是龙的象征。过节时,人们从村外牵小牛,以小牛为诱饵,引龙进村。然后杀牛祭龙,分食牛肉,各家吃酒,边饮边呼划“玉龙归位拳”,唱“玉龙归位歌”。最后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标志犀牛回家,龙归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丰登了。达斡尔族也称中和节为“二月二”,满族称虫王节。
(五)花节?
花节,又称花朝节,具体时间不一,一说为二月初二,一说为二月十二,一说为二月十五。传说此日为花的生日,此时各地都拜花神庙,庆花神诞辰,伴随而来的是赴野外观花、植花木、捕蝶,或举行赏花会。北京民间多前往天坛等地赏牡丹,也植花种草。云南等地则流行插花节。四川所过的游江节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种踏青、赏花活动。?
此外,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二月二过后,广大农村开始耕地,南方则广种桑树,山区则进行春猎。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侃吃
“二月二”,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这天,唐代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亲自倡导定为“中和节”,民间

美玉

根据炭十四测定,良渚文化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现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五百多处,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精美绝伦的大量玉器的出土,在今人眼里实在是美不胜收,而难以破解之谜在专家面前也是俯拾即是。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玉琮几乎都是内圆外方的柱形体,琮体分若干节,上大下小,以四角为中心雕刻的兽面像,立体感强烈。许多专家们认为玉琮是原始先民对宇宙的认识和崇拜。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一直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良诸遗址群。玉琮的圆,应该也是象征天,方则象征地,内圆外方上大下小,正好是天与地的几何图形标志,象征着天地的贯穿。而玉琮上雕刻的神兽,便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可以说,玉琮是良渚人祭祀天地的宗教法器。
   不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钺,面上都雕有一个神秘的图案。起初人们对此并没在意,但它反复出现在不同地点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所有出土玉器面上都雕有神秘图案。最终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在高倍放大的镜头下,人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人形,头戴羽冠,身穿战袍,口、鼻、目俱全,形态似一尊英武的战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人与动物的复合像,上半部是一个威严的神人,下半部是一只猛兽,两眼圆睁,獠牙外露,双爪弯曲。这个图案繁简不一地出现在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绝不是随意刻画的,对良渚人来说,它应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应该是他们崇拜的一个神。
   良渚玉器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但专家们有理由推测:也许这里埋藏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都城;这片恢弘宫殿的主人,也许就是死后葬在都城外反山大墓中的那个统治良渚古国的国君。
  良渚玉器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但人们毫不怀疑,这些玉器正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之一。
  难道这一切,都是传说中的古防风国人杰作吗?
  古防风国人和良渚先民是同一个概念吗?

汪姓的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胡说八道的孔夫子

禹当初治水的时候曾和水神共工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禹为了战胜共工。在会稽山邀请了许多的神来帮忙。只有防风氏一个人来晚了。于是禹怪他不遵守约束,就把他杀掉了。过了一两千年,春秋时候,吴王夫差和越国在会稽山大战。从山里挖出一个骨头,分辨不出是什么骨头,就拿着去找孔子。孔子看了以后说。这是防风氏的头骨 。
  话说当年孔子至陈国,陈王宴之。席间陪宴的有大夫纪弦。他是陈国太史,兼宫中答应,也是满腹经纶,一肚子知识之人 ,博学得到了有问必答、不问也答的地步。这种场合,一向是他主答,今天在孔子面前,却 插不上嘴了,心里不舒服,听到这里,忍不住站起身来,发问道:
    “看来先生是无所不知,在下倒有一事求教。”
    孔子听了,知道有人发难,便镇静地说:“请问。”
    “年前,吴王夫差兵败越王勾践,攻陷越都会稽。兵士在会稽山掘出巨骨,其骨之大, 一肢一节可以满车。当时,吴王遣使来问,何人的骨头如此之大?先生博学,想必知道?”
    “那是防风氏之骸。当年,禹王会诸神于会稽山上,防风氏后到,被禹杀之,埋骨于会 稽山中。”
    纪弦问:“这防风氏是何方神圣?”
    “防风氏为汪罔之君,守封、禺之山,属?氏之姓。周时又称为长翟,即今长人之谓也 。”
    “长人长几何?高多少?”
    “僬侥人最矮,人长不过三尺。长人最高,高出十倍,三尺乘十,三丈也。”
    纪弦噎住了,憋了一会儿,冷不丁又问:
    “禹王为何要杀防风氏?”
    孔子微微一笑:“禹王号令诸神,如今之周天子号令诸侯,皆君命也。防风氏迟到,不 杀,如何纲纪天下?”
    纪弦不再吱声,赶紧坐下,低着头,假装兴趣转移,投箸夹菜,往嘴里塞。此时,陈王 听得兴奋,喝得又有点大,满脸通红,激动得击案高喊:“该杀!该杀!”双手捧着酒爵, 向孔子敬酒,“来,再干一杯!”孔子见是君命,不敢不从,硬撑着酒量,又饮了一大爵。 他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一番冲樽折俎间的言语机锋,不但得罪了人,还为自己日后惹来了杀 身之祸。
    陈王见过之后,却没了下文。原来,那日宴会之后,陈王问大夫纪弦,孔子能不能用。 纪弦诡秘一笑,诚恳地说,孔子是人才,但不能用。陈王惊问,是人才,为什么不能用呢? 纪弦说,孔子在鲁,鲁困;至卫,卫乱;过宋,宋败;居郑,郑破;到了陈,还不知怎样呢 。陈王想了想,说,也是啊,各国诸侯不用他,一定有些道理。纪弦说,孔子之才,在于识 草木鱼虫之名,博虽博矣,但难免玩物丧志。陈国的当务之急,乃发展军备。大敌当前,人 命关天,国事不是儿戏,若用孔子,陈亡恐怕不远了!陈王听了,悚然色变,想想自己真是 差点用错了人。陈是小国,在大国间,独立而不能自主,常被呼来唤去,稍不如意,就会被 修理一番。这些年来,晋、楚争疆夺土,陈国自然成了列强的猎物,今天晋师打过境来,明 日楚兵横扫一遍,他被别人打得东逃西窜,不说安邦,连安居都难,哪里顾得上什么草木鱼 虫呢?虽说那些东西也是他的最爱。为了社稷,他只好将孔子像肃慎之矢一样,先当作库存 储备起来。
    孔子等了几个月,见陈王那里一直没有任命下来,知道事情又有了曲折,心里着急,却 又无奈,只好耐心等待。好在陈王也没有完全忘记他,常常差人来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 像电视里的知识竞赛似的,过了一关又一关。
    闲居无事,孔子每日便和弟子们讨论修身之事。说起来,在外无国可治,在内无家可齐 ,能做的事也就剩下修身了。那日,子路问夫子,怎么修身,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士?孔子想 了想,说,德、智、体,三好而已。子路又问:这三好具体怎么讲?夫子说:就是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我都达不了标。旁边的子贡 说:夫子太谦虚了,夫子整个就是一个三好的榜样。孔子又说:三好只是修身,但修身是为 了安天下。行走江湖,进退朝野,士分三类:一类是不辱君命,为国效力;二类是孝悌兼备 ,乡邻模范;三类是言信行果,千金一诺。子路急急插言道:“我想,士有三好也罢,士分 三类也罢,要紧的还是做事情能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像岩石般坚硬,那才是士呢。”孔子 笑了:“像岩石般坚硬当然好,但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花岗岩一般,最多只能是等外之士 。”那边颜渊听了,觉得有深意,赶紧去拿刀板,将问答一一记下。这边子贡又问道:“夫 子看当今从政之人如何呢?”孔子望了望天,叹了一声:“斗筲之人啊!一斗二升的器量, 只是小人,如何为士啊?”说着,想起了自己在此的境遇,长吁不止。
    就在孔子和弟子们闲谈之时,冉求从外面跑了进来,带来了有关鲁国的惊人消息,说是 鲁君的宗庙被大火烧了。这些年来,夫子周游列国,冉求一直追随左右,耳闻目染之间,更 学得待人圆熟,办事干练,显示出不一般的政治才能。这些日子,他常抽空悄悄回鲁,一是 看望老母,二是顺便探探故国的虚实。他刚从鲁国回来,见了留在鲁都的师兄南宫敬叔。
  孔子听说鲁君宗庙被焚,马上说:“烧掉的一定是桓公、僖公之庙吧?”冉求惊得眼睛 睁得滚圆,说:“奇了,奇了。夫子成仙了,怎么会料事如神呢?烧的正是桓公、僖公之庙 。”孔子说:“天意不可违啊!当年,桓公弑兄夺位,僖公杀弟篡国,死后本不该立庙,就 是立了庙,也要被烧掉。”弟子们听了,纷纷咋舌,以前常听夫子讲天意,总以为天意也像 夫子似的,总是满脸仁慈,一团和气,不想其中也有许多凶险和恐怖,立刻都敬畏起来。
  圣人毕竟不同!
  前几年在下渚湖里出土过一只动物的角,已半石化。
  众人都说是龙角,我认为是糜鹿的角,因此地水草丰美之故也!
  后有好事者送至浙江自然博物馆鉴定,果真如此。
  友陈德明在莫干山报工作,为此曾写过报道。

防风神茶

三合下渚湖最有名的食品是“防风神茶”。据说,在当地凡有贵客到来,家家户户都会给客人泡上一杯这种“神茶”,防风神茶在当地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旧日,下渚湖水经常泛滥成灾,淹没湖周围的田地农舍。防风氏受大禹之命,在湖上治水,劳苦功高,里人就将桔皮、野芝麻、山楂等为防风氏“沏茶”,并用烘青豆作茶食,民间传说,此法能“祛湿去寒”。乡人说,防风氏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且体魄健壮,就是因为饮用了这种“神茶”之故。
  德清百姓历代以来,家家户户都喝这种“防风神茶”。据说,饮了“神茶”之后,就能像防风王一样高大威猛,神力超常。
  泡“神茶”的这种烘青豆是德清的名产,每年到了青豆收获季节,乡下家家户户都做这种烘青豆。当地制作烘青豆的方法很有讲究,先将青豆采下,剥壳,用盐水卤汁笋干头煮熟。然后,再将青豆放在炭火下慢慢熏制,很费工夫。据说,只有这样做出的熏青豆才有滋味。

阳谋之前生今世

时间1957年。反右及以后的文革十年。
  阳谋阶段即“钓鱼”或“引蛇出洞”阶段,这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反右斗争战略部署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右分前后二阶段:前阶段为“阳谋”阶段,后阶段为斗争阶段。没有这个阳谋阶段,后阶段没有斗争对象,就斗争不起来。毛泽东从不讳言“阳谋”,并为之正名。他说:“有人说,这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它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于锄掉。”这是反右斗争已轰轰烈烈开展的1957年7月1日文章中说的话。大家,包括正被批斗和将被批斗的“右派”们,第一次看到“阳谋”这个词,无不感到新奇,叹其旧词翻新之妙,同时深感这个词内含的肃杀之气。然而早在1949年4月13日所作的《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的报告中,毛泽东在批判王明的教条主义时,已使用了“阳谋”一词。他说:“整风运动提高了同志们的嗅觉,缩小了教条主义的市场。有人说,这是阴谋,是要取而代之的。其实,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也是要取而代之。”这份党内报告,至1996年方公开发表,所以1957年的人们还不知毛泽东早就创造了这个新词。“钓鱼”和“引蛇出洞”,似乎更为直露,但也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僚在反右时并不讳言的用词。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发给党内干部阅读的《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有名文章中写道:“人们说:怕钓鱼,或者说: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现在大批的鱼自己浮到水面上来了,并不要钓。这种鱼不是普通的鱼,大概是鲨鱼吧,具有利牙,欢喜吃人。人们吃的是鱼翅,就是这种鱼的浮游工具。”(在两年后1959年的庐山会议闭幕式上,毛泽东再次承认“钓鱼”,针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又说了几乎同样的话。
  时空再回到5000年前。
  当年大禹真的仅仅因为迟到而杀了防风氏,而且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就象当年舜杀了他父亲一样?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处处充满杀戮,历史书好象都是用铅笔写就的,可随时擦去,只有迂腐的方孝孺用血写了13个半的篡字还依稀可辩。作为后人我们究竟能了解多少真相?圣人用阳谋治理天下,而小人们就只能用阴谋诡计了。从大禹王到唐太宗;从刘邦到本朝太祖,有多少堂而皇之的阳谋出笼。成王败寇才是王道。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
  我觉得宋太祖处理此事还算和平,但他的弟弟就不是很厚道了,
  “十月壬子(19日),夜召晋王,属以后世。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葵丑(20日),上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至宫。……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 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这就是野史中所谓的烛光斧影。
  可以想象,中间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良渚残玉与防风氏的传说

防风山,又名封山,位于武康以东约8公里处,海拔131米。唐代《元和郡县志》:“封山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家语》云:封禺之山,防风氏国也。”宋《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武康县防风山在县东一十八里,先名封山,唐天宝六年敕改焉,其一名风公山,一名风渚山,古防风氏之国。风公者,以其山上有风公祠。风渚者,以其下有风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鱼猎也。”宋代《余志英》:“古防风氏国所封之地,官禁樵采,故名。”
  
    因防风山是先秦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诛而戮之”中防风氏、防风国所在之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山下仍有防风庙,庙内有五代吴越王钱《风山灵德王庙记》碑石一方。唐《郡县志》称其为“封山”,宋《寰宇记》说是唐天宝琉敕改为“防风山”,至于封山之因,唐宋文献均记是“禁樵采”。这说明防风山自唐以来已多次禁止采石伐薪,原因就是此山曾为防风氏国所在。
  夏禹王治水成功后,召集天下各路诸侯,在绍兴茅山开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开了三天,却还没见防风氏的影踪。直到庆功会快结束时,防风氏才气喘吁吁地赶到!
  
    禹王问防风氏为啥迟来晚到?
  
    防风氏说,我接到通知后马上动身,不料路上碰到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水急浪高,无法渡河,故此迟到。
  
    禹王耳朵里,这几天塞满了奉承话、颂扬声,自己有点肉骨头敲敲—昏咚咚了,对防风氏迟到格外恼火,一时怒气冲天地说:“你防风氏离茅山最近,可是偏偏你迟到,你不是居功自傲、目无君王是什么?”
  
    盛怒之下,下令杀掉防风氏,杀一儆百,显显自己的威势。
  
    谁知,防风氏的头颅落地后,好久没见出血,大家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歇,竟有一股白血冲天直喷。
  
    禹王和各路诸侯,十分震惊:为啥防风氏的头颅里喷出来的不是红血而是白血呢?
  
    禹王亲自盘问左右官员,同时派人到防风国去察访实情。
  
    几天后,察访的人都回来向禹王禀报:防风氏赴会途中,确实是由于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防风氏指挥部下打捞落水的百姓,忙得几天饭也没顾得上吃,所以才耽误了会期。
  
    禹王听了,想到防风氏疏导千河百港流归太湖,又在防风领地内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泾河,开凿了下渚湖通往东苕溪的河道;还跟随自己风里来雨里去,帮自己立下了治水大功。禹王越思越怪罪自己,勿知勿觉中淌下了泪水。
  
    这样,禹王就下令敕封防风氏为防风王,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王神像,让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祭祀日是夏历八月廿五,并载入夏朝祀典,传之后世。据传,禹王还亲临防风国参加防风王的第一次祭祀仪式 。
  德清的三合乡一带,地处封禺二山之间,应为古防风国所在,再往南走,就是余杭的良渚地界了,而良渚就因曾经大量出土玉器而闻名。